王安石写过一篇经义文,题目叫《里仁为美》,开头写道:“为善必慎其习,故所居必择其地。”接下来又说:“善在我耳,人何损焉,而君子必择所居之地者,盖慎其习也。”文章中提到了墨子和孟子。墨子看染布,感叹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,在《所染》篇中说:“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”至于孟子,“昔孟母,择邻处”几乎家喻户晓。可见王安石很重视居住地的选择。 罢相后的王安石选择半山园作为居住地,为什么呢?这个问题常萦绕在我的心头,因为我就住在半山园里,而王安石故居仍在半山园内,从我家走过去要不了几分钟。远远的,透过树木就能看到王安石故居了,那是几间黑瓦白墙的中式平房,坐北朝南,门前有王安石塑像。故居内有王安石生平事迹陈列展。故居东头有谢公墩,高过屋顶,上面有半山亭。王安石居此,曾写过争墩诗,说“我名公字偶相同,我屋公墩在眼中。公去我来墩属我,不应墩姓尚随公。”诗里的“公”,指谢安,字安石。诗的意思是说,如今我居住在这里,这个墩就不应该叫谢公墩了,应该随我姓。 我常去王安石故居前转悠。那里的春天,花红柳绿,鸟语声声,格外迷人。有一方池塘,在故居前面,被树木掩映,给这里增色不少。我走在这里,心里常有个绕不开的问题,即王安石为何要卜居在南京半山园这个地方?我曾想到三点:一是亲情所系。他17岁随父亲来到江宁(即如今的南京),后来他的父母先后去世都葬在如今南京南郊的牛首山。二是山水情结。他钟情于六朝古都的山水由来已久,曾在瓜州写过一首诗:“京口瓜州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;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流露出对故土山水的眷念之情。三是志向所致。王安石一直想找个僻静的地方著书立说,当时的半山园不比如今,比较偏僻,是个安心著书立说的理想所在。 最近我又有了新的想法。当时的半山园不是距府城和钟山各七里吗?不是在府城去钟山的半道上吗?各取一半,与府城和钟山保持等距离,想热闹就去府城逛逛,想亲近山水就去钟山走走,山下的定林寺还有供王安石读书的房子呢。当然,王安石刚来半山园的时候,这里的环境相当糟糕,没人愿意在这里居住。这里原来叫白塘,地势低凹,常闹水患。王安石买下这里的地,建了几间房屋,种了些树,疏浚了这里的积水,使家门口的水渠与府城的城河相通。这样一来,王安石便可以乐哉悠哉地乘船去府城了。他还经常骑个毛驴去定林寺的书屋,在那读书、著述、接待客人。王安石将白塘改名为半山园,自号半山,后来又写争墩诗,可见他对这里情有独钟。 转眼九百多年过去,这里变化很大。洪武年间建起了高高的明城墙,把半山园围在城里,与紫金山隔开。“江山留胜迹,我辈复登临。”站在明城墙上看城里的半山园,再看城外的紫金山,对王安石卜居半山园又多了一份理解。当年在这个僻静的地方,可以独善其身,做个心存仁德的人。 |
扫一扫
关注最新动态
全国免费服务热线
010-5725-80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