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汉魏以来,篆书的创作一直不太景气,流传下来的篆书碑文很少,仅有东汉袁安、袁敞两通碑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篆书几乎成为无人传承的绝学。汉代以后,篆书只是在比较隆重的场合(如题写碑额)偶尔使用。在唐代虽然也有所谓《碧落碑》等篆书碑的出现,但由于其篆法混乱人们对此颇有争议。
一般而言.唐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欧、颜、柳的楷书和张旭、怀素的狂草。唐代中期李阳冰的出现,篆书艺术为之重振,已经沉寂了数百年的绝学得以复兴。
[唐]李阳冰《绪云城陛庙碑》拓片(局部):
魏晋之后,篆书几成绝响,至唐朝才得以复兴。唐代以李阳冰成就为最高.其留心小篆近三十年,去古生新,自成一家。曾自言“斯翁之后,直至小生.曹容、蔡琶不足言也。’后人不以其为自夸之言。该碑为李阳冰传世的著名小篆碑刻.笔画细瘦韧健.伟劲飞动,中心对称,重心上提,修长舒展。
李阳冰是唐代无与伦比的篆书大家,并且在他以后的数百年间,篆书的书写方式完全笼罩在他的篆法之下。李阳冰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。
李阳冰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,先后做过络云令和当涂令,后历集贤院学士,官至将作监,人称李监、少监。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族叔,李白晚年投奔他并在他家里逝世。李白谢世后,他开始搜集李白诗文,编纂成册并为之作序,主编了李白诗集《草堂集》。他花费了很大气力精研古文字学,从源头上下手,重新刊定了《说文解字》。他对篆字的研究和篆书的写法进行了深人地探索,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,终成为一代篆书大家。
李阳冰的篆书,完全是从秦李斯的泰山、峰山刻石风格中变化而来。他在秦小篆的基础上,开合演绎,追求变化,劲利豪爽,自成风格。他所写的篆书,受到世人极大的推崇,被后人评为唐代第一。当时名家书碑均请其篆额,有“笔虎”之盛名。学术界普遍认为他是李斯之后写篆书的唯一圣手。他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,他撰写的《笔法论》,针对篆书的运笔方式,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,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。来源书法屋,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。
李阳冰的传世书作,几乎都是篆书,大致存《三坟记》、《般若台铭》、《城煌庙记》、《滑台新释记》、《庚责德政碑》、《谦卦铭》等。
《三坟记》是为李暇卿兄弟三人建造的,李季卿撰文,李阳冰篆书。原石早佚,西安碑林有宋代重刻的碑石。此碑结体势纵而修长,线条遒劲,逸致翩然。《三坟记》是李阳冰的代表作,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,光滑洁净,均匀流畅,宛若天成,几无人工书写之痕迹。李阳冰的篆书被后人誉为“铁线篆”或“玉著篆”。铁线篆是秦小篆的再现,而其光滑润泽的线条,比之秦小篆则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由于时间太久远,秦小篆作品又存世太少,所以李阳冰在“中世纪”的崛起,成为后世篆法的楷模,唐以后的篆书基本上就是李阳冰铁线篆的规模。
【唐】李阳冰《般若台题记》拓片(局部):
此为李阳冰留下的摩崖石刻,在福建会城乌石山上。般若台即一巨大岩石,据传古有沙门持《般若经》于此,日不释手,因是得名。写篆书.圆转姿媚易取.劲健康爽难得,李阳冰能兼而有之。其笔致屈曲回环,变化开阔,龙蛇盘踞,饱含苍劲之力,外显雄浑之气。他是继李斯之后的又一篆书大家。
《城煌庙碑》原石早佚,北宋重刻的《城陛庙碑》现在绪云县城煌山展览馆内,也是李阳冰篆书的代表作。碑文说:唐开元二年(759年)七月不雨,县令李阳冰前往城陛庙祈雨,与神约曰:“五日不雨,将焚其庙。”及其大雨,乃自西山谷迁于山巅。碑高167厘米,宽79厘米,字体为篆书,是李阳冰铁线篆的珍品。多宝塔碑。
《般若台铭》铭文如下:“般若台,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,李阳冰书,住持僧惠摄。”般若台即一巨大岩石,据传古有沙门持般若经于此,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,因此而得名。《般若台铭》是李阳冰留下的摩崖刻石,笔致屈曲回环,变化开阖,龙蛇盘踞,饱含苍劲之力,隐然雄浑之气。写篆书,圆活姿媚易取,劲利豪爽难得,李阳冰兼而有之。无怪时人都求他以篆写碑额,以庄严其容,壮大其势。来源书法屋,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。
大概由于大唐崇尚法度、楷法谨严的时风所致,李阳冰篆书也同样受到当时楷法的影响。因此,他的篆书比较整伤,甚至有些僵化。故书论家认为,李阳冰篆书一经变化,古意尽失。赵宦光云:“阳冰得大篆之囿而弱于骨,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。”徒贻宋代以下恶俗板刻篆书之模范。书法贵在求变,变就是要含有时代特色,正所谓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”。李阳冰篆书为后世之法,但伤于呆滞,过于程序化,缺少了生命的激情。
|
扫一扫
关注最新动态
全国免费服务热线
010-5725-80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