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世南(558年638年),初唐书法家。字伯施,越州余姚(今浙江余姚)人,官至秘书监,封永兴县子,世称“虞永兴”。博学,喜文辞,尤工书法,亲受智永传教,书法笔致圆融遒劲,外柔内刚,自成面目。工行书,晚年正楷可与王羲之并称。相传他学书勤奋,卧时常在被中划腹练字。作字不择纸笔,随心所欲。与欧阳询齐名,并称“欧虞”。后人把他与欧阳询、褚遂良、薛稷合称为初唐书法四大家。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世宗为法书,传世碑帖有《孔子庙堂碑》《破邪论》等。虞世南提倡书写要沉心静气,才能合于书法妙道。书写不能只重形迹,要靠“心悟”“妙悟”,强调对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。“心悟”是为了创造,创造又在于顺其自然,应其天理,这只能靠心领神会,是口所不能言的,“无为”才能“无不为”,这就是他认为书法之所以玄妙的原因。虞世南的这些见解,看似简单,其实奥妙无穷。原文欲书之时,当收视反听,绝虑疑神,心正气和,则契于妙。心神不正,书则欹斜;志气不和,字则颠仆。其道同鲁庙之器,虚则欹,满则覆,中则正,正者冲和之谓也。然则字虽有质,迹本无为,禀阴阳而动静,体万物以成形,达性通变,其常不主。故知书道玄妙,心资神遇,不可以力求也。机巧必须心悟,不可以目取也。字形者,如目之视也。为目有止限,由执字体既有质滞,为目所视远近不同,如水在方圆,岂由乎水。且笔妙喻水,方圆喻字,所视则同,远近则异,故明执字体也⑾。字有态度,心之辅也;心悟非心,合于妙也。且如铸铜为镜,明非匠者之明;假笔转心,妙非毫端之妙。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,神应思彻。又同鼓瑟纶音,妙响随意而生;握管使锋,逸态逐毫而应。学者心悟于至道,则书契于无为,苟涉浮华,终懵于斯理也。注释1、收视反听:收拢视线,目不旁视,返回听觉,耳不旁听。反,通“返”。意为闭目塞听,要排除一切杂念而精神集中。2、契:合,符合。妙:神奇、高妙,指书法的极高的艺术境界。3、欹斜:倾斜,歪斜。颠仆:跌倒。4、冲和:恬静平和。5、质:指字的筋、骨、血、肉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。迹:指字的状貌、外形。无为:没有一定的模式。此句意为字有筋、骨、血、肉等内质,而字形是千变万化没有一定形态的。6、禀:领受、承受。体:体察、体验。达性通变:通达性情及社会,自然的无穷变化。其常不主:指字的形迹常常变化无穷。主:主要的,根本的。7、资:凭借、依靠。神遇:通会神明。此句是说,要知道书法的奥妙,必须靠心领神会,不是用力量就可以达到的。8、机巧:灵活巧妙。这句是说机变巧妙必定要靠内心颖悟,不可用眼睛外观去取得。9、执:把握、理解、认识。质滞:对内质的把握有局限,晦暗不明。10、远近:此处是说,因各人鉴赏力不同,对字体的把握理解也就有高与低的区别。下句“远近则异”中的“远近”与此相同。11、故明执字体也:所以,从中可以明白把握字的形态体势的道理。12、此句是说字的形态是书家心态的外观。13、此句是说心悟不仅是心,而是合于玄妙。14、铸铜为镜:古人以铜为镜,故说“铸铜为镜”。假:通“借”。神应思彻:精神感应,思想彻悟。15、鼓瑟纶音:纶音,原指皇帝的诏令。此处指调节琴弦的音响,所产生的美妙的音乐。逸态逐毫而应:飘逸的神韵是随笔毫而产生的。17、懵:糊涂无知的样子。译文准备写字的时候,应闭目塞听,聚精会神,排除一切杂念,心平气和,才能与玄妙的书法境界相契合。用心不端正或精力不集中,写出来的字就会歪斜倾倒。这个道理就同鲁庙里的祭器一样,空了站不住,装得太满则又会倾倒,恰如其分就会稳当,在书法中,稳当就是“冲和”。然而字有筋骨血肉,但形状却无一定。依凭阴阳而发生动静变化,体察万物而成形貌,通达情性与自然的变化,从来没有一种固定的体式。所以说书法的玄妙之处,必须依靠心悟神领,不是以下死工夫而能奏效的。书法的机巧奥妙必须靠心领神会,看是看不出来的。字的形状,如同眼睛看到东西一样,因为视觉的局限,所以对字体形势的把握也就会有所限制。用眼睛观察书迹就有高低远近的不同。正如水成方圆形,原因不在水,而在于盛水的容器。神妙的笔法正如水,字的形体如盛水的方圆形的容器。同是观察书法,由于人的悟性高下则有不同的收获,所以,我们可以从中明白把握字的形态体势的道理。字有体态风貌,它是书家心态的外观。心悟不仅在心,而是要合于书法的玄妙变化。这如同炼铜作镜,明亮的是镜子而不是做镜子的人。借笔传达心性,神妙不是在笔端之上,而是在于书家凝神静思进入的神奇微妙的艺术境界。又像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,是自然地随着心意而产生的;提笔运锋,飘逸的神韵是随笔毫而产生的。学习书法的人如能领悟这个道理,就会进入不为而为的至高境界了。如果书写始终离不开浮华的形迹,就是根本不明白这些道理。 |
扫一扫
关注最新动态
全国免费服务热线
010-5725-80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