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晋南北朝实为墓志演变之关键时期,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、政治气候、心理状态的不同,在墓志的形制上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。
西晋墓志受碑禁影响,许多墓志都作碑式。如郭槐枢铭、徐义墓志、荀岳暨妻刘简训墓志、刘韬墓志等都作圭形(尖首),郭槐枢铭更有方跌;管洛碑、成晃碑、张朗碑、魏雏枢铭等都作碗形(圆首),或加装饰作璃首。这些墓志都是碑的缩影,放置时亦是植立于墓室中的。还有一些墓志则简略作长方形,往往正背面刻文,亦有施之两侧而四面环刻的。如华芳墓志、石勘墓志。其下端常不镌字,可知其也是植立的。这些类似碑式的墓志到元魏时期尚能屡见。如太和廿二年元僵墓志、廿三年韩显宗墓志、正始四年奚智墓志等。唐宋人虽间有之,仅千百之中一二而已。西晋这种墓志在文体上大抵也一仍汉碑之旧,有序有铭,先序后铭。铭或称辞,称颂,且往往有题首,如“夫人宜成宣君郭氏之枢”等。历来认为有题首、有铭辞而称墓志铭者,始自刘宋大明八年刘怀民墓志铭,而墓志有铭、加题首则由来尚矣。诸如乐生墓志则类似东汉刑徒葬砖;而左m墓志之形制、格式则已汁东晋墓志之先了。
东晋墓志多用砖为之,志文所记,大抵分为三方面:一记墓主姓名、历仕、里贯;二记生、卒、葬日期及葬地;三记祖考子女姻亲姓名、官职,而少纪功述德之浮文,亦不系铭辞。从目前发掘情况看,设墓志的墓葬,绝大部分为南渡的山东、河南士族,原其初衷,设志以待子孙迁葬旧莹,而非好名以“稗示后昆”,故墓志多不讲究。
至刘宋、萧齐时,墓志多为石质,作扁方形,平放于墓中,故背面亦不刻字。志文前面加一题首,如“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笠乡侯东城城主刘府君墓志铭”(《刘怀民墓志》);“齐故监余抗(杭)县刘府君墓志铭”(《刘岱墓志》)。内容除东晋墓志所记三方面之外,更列叙生平事迹,且系之以铭。铭辞有时放在志文前面,也有放在志文中间的,说明格式尚未定形。这时的墓志往往要请大手笔来书撰,这些都是与东晋墓志迥然不同的。因为到南朝,那些侨迁来的中原士族子孙也不再有归葬旧莹的想法了,设墓志只是成了无碑策者“纪德”的一种形式。故志文渐次增长,近年在南京燕子矶出土的梁普通二年(521)《辅国将军(失名)墓志》,志文竟长达三千七百余字。在南朝中晚期墓葬中,还发现一些龟跌圆首墓志,通高约40厘米至80厘米,大多置于雨道,也有在祭台前的,龟首向外,多数志首无穿,形制一如安成康王萧秀、始兴忠武王萧檐墓碑,为地表墓碑之缩影。
由于质地是石灰岩,在地下长期受侵蚀,志文几乎都已剥落无存。这类墓志与地表同式样的墓碑,当为梁代“表立”而“诏许”的诸王侯的墓碑志,是那时期的特殊产物。书法 屋,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。
元魏墓志多作正方形,两石相合,平放墓中。上面为盖,文字作篆、作隶,亦有真书,犹如碑之额;下则为志铭,开头有题首〔图五〕。自此而后,永为定式,虽间有把墓志作为各种特异形状者,只是少数,别出心裁而已。
从西晋开始,墓志大量产生并不断演变,到元魏时形制方才固定下来,后代只是小有变化而已。所以说西晋至元魏,乃墓志演变之关键时期。
|
扫一扫
关注最新动态
全国免费服务热线
010-5725-80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