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 | 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 : 主页 > 中国书法史 >

华人德:清代碑学

      “碑学”一词,缘起甚晚,到清代后期才成为金石、书法的一个专门术语。然而碑学之复兴,实已酝酿于清初,至乾、嘉、道而大盛,终清之世而不衰。碑学包括两个方面:一为研究、著录、考订碑刻的源流、时代、体制、文字内容及拓本之先后真伪等,这是偏重于文物考古方面的学问,它是金石学中的一部分。一为崇尚碑刻的书派,这是偏重于书法艺术角度的理论。与它相对称的称帖学。
        一、金石文字受到重视
       清初,清代经学的开创者顾炎武认为:治学、著述犹如铸钱,须采铜于山,若光纂辑因袭前人之说,则如买旧钱充铸.所铸之钱必粗恶。所以他在《金石文字记》序中讲自己对古人金石之文“比二十年,周游天下,所至名山巨镇、祠庙伽蓝之迹,无不寻求,登危峰,探窈壑,们落石,履荒棒,伐颓垣,备朽壤,其可读者必手自钞录。”“往往怀毫敌墨,掷踢于山林猿鸟之问。”“旁搜博讨,夜以继日。遂乃抉剔史传,发挥经典。’清代史学之开创者黄宗羲则从碑刻中研究文史义例,著有《金石要例》一卷。顾、黄二人对一代的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无论治经还是治史,都把金石文字作为可以证经订史的第一手资料。到朱彝尊、钱大听等,除了以碑刻文字证经史外,更推而用以说部文集、地理姓氏的厘订异同、释疑匡谬。白此,世问不敢鄙薄金石之学为小道。由于清代学者治学大多严谨,故著述征信。如翁方纲著《两汉金石记》,所收录汉碑一以亲见为断;魏稼孙《绩语堂碑录》,叶昌炽称其"阙文瀚字,空格跳行者.皆以原碑为准,钩心斗角,毫发无遗”。付印时亲手缮写校对,一丝不苟,至临终还未完成。也有人要把天下碑版尽量网罗齐全,但毕竞个人精力见识有限,每碑不能悉数亲见,往往转辗裨贩,而出差讹。如孙星衍《寰宇访碑录》,叶吕炽曾校出重复的碑刻即有百余通。赵之谦《寰宇访碑录补》中也有舛误。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。纵观有清一代.乾隆以前,金石著作多偏重于碑刻。乾隆以后,有关钟鼎器物的著作渐多,金石二途,各有专精。至清末,殷墟甲骨面世,于是又产生了研究甲骨的新学科。虽然如此,碑刻之研究未有稍衰,著述亦未稍减也。这一门类的金石研究,对书法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       二、碑学之酝酿
       明末,书坛上出现了许多各具面目的书家,如董其昌、张瑞图、黄道周、倪元璐、王铎等。这些书家主要都是法庸宋、宗二王,而能根据各自的气质,不受羁束,笔笔自运而出.形成了独特的风格,取得了较高的成就。人清后,科举和官场中所写的字,规定要端正匀净,不能有破体俗体,称之为“馆阁体”。一般读书从小就得按此要求习字,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字,而乾隆又喜欢赵孟颊体,故人人淡墨渴笔。尤侗、姜衰英、汪士iE、张照等人书法都是柔媚圆润一路,虽功力颇深,然终究是乡愿字。稍后,鼎峙于海内的三位书家刘墉、梁同书、王文治,也多少沾染时习。不甘心在赵、董樊笼里的人,就取法于晋唐,甚至汉魏。晋人墨迹在宋代已成风毛麟角,即是唐人摹本,都归人内府,到清代,宋拓唐碑,也成了希世之珍。欧、虞、褚诸家碑刻,日夜椎拓,或已损毁,或细剩一线.重加剑凿。而各种刻帖.不论精粗,大多以《淳化》、《大观》二帖为祖本,宋明以来,一翻再翻,陈陈相因。更何况《淳化阁帖》中所收历代之书真伪杂揉,且摹刻亦不精,虽各家结体稍殊,而笔法雷同,由此擎乳翻刻,更是转辗失真。历来奉为至高无上的《兰亭集序》,根据唐人临摹本,翻刻尤多,至清代吴云竞以“二百兰亭”名其斋。以此传习二王,无异是“据云来为高曾面目”,所以刻帖至此,已到穷途末路了。
       穷则思变,最先知几而作的可推傅山(康熙廿三年卒)。傅山晚年,目睹董书风靡一时,馆阁体盛行,指出:“好好笔法.近来被一家写坏,晋不晋,六朝不六朝,唐不唐,宋元不宋元,尚嫂嫂妹妹。”。以为写字须有变化,那种全用人力摆列而失自然之妙的字是俗字,楷书只有从篆隶八分中吸取营养,才能脱去奴态。他提出了“宁拙毋巧,宁丑毋媚,宁支离毋轻滑,宁直率毋安排”。的一反时尚的书法美学观点。他还自豪地讲:“至于汉隶一法,三世(傅山、其子眉、其孙莲苏)皆能造奥,每秘而不肯见诸人,妙在人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也。’傅山的“丑拙古朴’实道出了汉隶三昧。他的一整套书法美学观点在以后碑学派书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傅山稍后,郑篮用草法作隶书.金农从《夭玺纪功刻石》、《禅国山碑》变化出方斩拙朴的所谓“漆书”。而郑燮则“创为真隶相参之法,而杂以行草,,甚至“间以画法,,自称为“六分半书”。他在“跋《兰亭叙)}’中道出了自己的创造动机:“黄山谷云:‘世人只学《兰亭》面,欲换凡骨无金丹’。可知骨不可凡,面不足学也。况《兰亭》之面失之已久乎!板桥道人以中郎之体,运太傅之笔,为右军之书,而实出己意,并无所谓蔡、踵、王者,岂复有《兰亭》面貌乎!古人书法人神超妙,而石刻木刻千翻万变,遗意荡然。若复依样胡芦,才子俱归恶道。故作此破格书以警来学,即以请教当代名公,亦无不可。”后来康有为虽然把金农、郑燮等贬之为“欲变而不知变者”,然而这种在书法上的大胆变革.于当时确是别开生面。他们即使未成为一代宗师,但预示着书法已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。
       三、碑学诸家
       碑学宗匠,当首推邓石如。邓石如少年时好篆刻,仿汉印。及长,于友人家纵观秦汉以来金石善本,眼界大开。于是潜心临写((石鼓文》、秦刻石、汉魏碑胭及李阳冰小篆各百本,又手写许氏《说文解字》,并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、碑额以加重笔势,增添趣味。每天黎明起身,研墨一大盘,写到半夜墨尽方才就寝。如此五年,寒暑不辍,而篆书成。转而研习汉分,先后临《史晨》、((华山》、((白石神君》、《张迁》、《校官》、《孔羡》、《受禅》、《大飨》等碑表各五十本,三年而分书成。邓氏写字皆“双钩悬腕、管随指转”。篆书参有隶意,结体微方,藏锋以取劲折,博大精深,直追斯、冰。分隶朴茂淳厚,变化多方。观其行楷,纵逸方严,气度高古,知其于南北碑版功力亦至坚厚。草书不守晋人樊篱,虚和遒丽,笔致蕴藉,无唐以后习气。由于他的书法在当时取径卓异,独树一帜,故而亦毁誉参半。金榜、张惠言、曹文谊、刘墉、陆锡荣等人见邓氏书法倾服赞叹,以为千数百年无此作。而毕沉只是器重其人品高尚.而忽视其书法卓绝。至翁方纲因挟私见而力低之,使邓氏不能在京师立足。最可笑的是二钱,钱站初见邓氏篆书,激赏之,既而知篆书乃邓氏年轻时作,干是专攻其不合六书处。钱伯纲亦推服邓氏篆分为绝业、行草人神境。后因知邓氏执笔运笔之法与己不同,亦转而低之。然而邓氏的成就是高于众家的,故曹文值评其四体书为本朝第一,后世以其为碑学宗师,是当之无愧的。
       在邓氏之后,碑学派中另外取径而专攻北碑的大师是包世臣。北碑自唐初以来,向不为世人所重,千年间书坛一以二王为正宗。清代金石考据之学兴,有识者始觉北碑之不可弃。康熙时何掉评新出土的《崔敬邕墓志》日:“人目初似丑拙,然不衫不履,意象开阔,庸人终莫能及,未可概以北体少之也。六朝长处在落落自得,不为法度拘局。”王澎以为“江南足拓,不如河北断碑。”武亿亦称伊阅诸造像记为古碑林。然终乾隆之世皆轻视北碑,无有响应者。专攻北碑而有成就、有影响的,率先者即包世臣。包世臣早岁曾向黄乙生、王良士、吴育、朱昂之、邓石如诸名家受笔法,悉心研究,证之北碑,以为与古人契合.以其心得,著论书数种,极力推尊北魏,于篆分未尝致力,晚岁兼习二王,故其真行藁草无不工,然似伤于婉弱。其时包氏“书名甚重于江南,从学者相矜以包派”。干是世人多崇北碑,耻言临帖。其受业吴熙载,格守师法,精于篆分,兼工篆刻,微乏力,亦名世。
        更有道州何绍基,自述其习北碑晚于包世臣二十年,“每一临写,必迥腕高悬,通体力到,方能成字,约不及半,汗侠衣濡”。其勤苦如此。尝以为包世臣未得北碑“横平竖直”之真髓。何氏除北碑外,于周金汉石唐碑无不勤临精研。其习汉碑,常以整拓二份,一张之壁间,一蒙以油纸,边临攀边观摩,笔法而外,更心追古人行气布局(包世臣亦主张此法)。何氏还化篆分人行楷,而无妙不臻。
       何氏之后,以写北碑著名者尚有张裕钊、赵之谦。张氏之书,劲洁挺拔,精气内敛,唯转折处必求外方内圆,伤于刻板。赵氏早年学颜字,后以邓石如、包世臣之法研习北碑。其友沈均初富收藏,赵之谦与魏稼孙、胡澎等,日夜以赏析金石为乐。赵氏篆书取法汉碑额,姿媚动人。其真书得力于龙门造像记,方折劲健,洁净瑰丽,尤见称于世,然稍欠厚重。行书流宕多变,独出机杆,实在真书之上。其友魏、胡二人及同乡陶溶宣取径与赵氏近同。但陶氏略嫌呆板。
       清末宗北碑者,如康有为、李瑞清,多得力于摩崖。康有为以《石门铭》为主,参以经石峪大字、二《灵庙》、《爨龙颜》等,结字开张奇宕.运笔纵横态肆,不斤斤于点画之工拙。转折处一带而过,燥多润少,或有讥之为烂绳索。李瑞清探笔法于三代鼎彝,写《郑文公碑》、《云峰山五言》,郁郁苍苍.然运笔多颤掣,有造作气。曾熙与李瑞清同渊源,而能通贯南北、融会方圆,下笔高简,少斧凿痕。
       碑学派书家,皆潜心于篆隶真行,草藁鲜有名家。沈曾植初师包世臣,中年以后化帖人碑,且兼采汉晋简赎,多章草笔法,以生拙胜,于包氏有出蓝之妙。
       其他,先后如莫友芝、杨舰、徐三庚、杨守敬、郑文掉等,或以篆称能.或以隶见长,或由帖人碑而增其厚重之质,或南北兼采而发其超逸之情,皆一时名家。百年间,学碑而可观者众,不具述。

  究院介绍

更多
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于2015年5月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。本院以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国楷书艺术为宗旨,是集书法教育、创作、展览及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社会服务性团体。以努力践行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”这一重大战略构想为主导,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、书法培训、书法创作、书法展览、艺术论坛...[详细]

010-5725-8084

24小时免费咨询电话

8:00-18:00

咨询客服无休在线

  闻资讯

更多

  育培训

更多
联系邮箱
电话咨询
帮助中心
扫一扫

扫一扫
关注最新动态

全国免费服务热线
010-5725-8084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