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周初期,虽然曾经发生管、蔡之乱,但经过周公东征,叛乱被平定,周人在广大东方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.到成王和康王时期,社会和平安定,周王朝日渐强大,欣欣向荣,史称“成康之治”。昭王时期虽然对南方楚国的军事征伐遭到失败,对周王朝的国力却没有太大的影响。这一时期是周代金文书法逐渐演化成熟的时期。在灭商之初,周人的青铜器铭文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商人风格,但成王之后,这种局面迅速改变,金文书法所蕴含的艺术美感被逐步发掘出来。
西周最早的金文书法作品是周武王时期的《利簋》和《天亡簋》。
《利簋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渔,现藏于临渡县文化馆。《利簋》是目前有关武王伐纷文物的最重要的发现,是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的西周有铭青铜器。其铭文基本沿袭了商代金文的特点,结体纵长,点画粗细均匀而缺少变化,但有一种豪纵之气。
利簋铭
《天亡簋》又名《大登簋》、《联簋》。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出土于陕西岐山,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.《天亡篮》制作于武王克商之后不久。“大聋’即“大礼”。铭文的内容与武王克商有关,可以和史书记载相互参证。其铭文点画已经不大看得出运笔时的锋锐,起笔和收笔都显得有些钝拙。点画粗细均匀一致,字之大小参差错杂,疏密有致,随意而散乱,字体皆略带倾斜,有一种天真之趣,已经显示出周人自己的书法艺术特色。
周成王时期的作品有《刚劫卣》、《叔德簋》、《何尊》、《禽簋》等,其书法自由随意,风格各异,商人的影响在逐渐消退。如《何尊》,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。现藏宝鸡市博物馆。其铭文是在去锈之后才发现,古拙而朴厚,结体散漫而自由。形体的大小随着结字的不同而随意变化,大小错落,不拘一格,点画也随各字的繁简不同或粗或细,随意运用,却决不破坏风格的整体性。
康王以后,带铭文青铜器数量明显增加,其书法已基本摆脱了商代的影响,字形大小趋于整齐,布局也更加规范,点画的书写也表现出明显的装饰和修整痕迹,艺术审美价值逐步提高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《庚赢卤》、《大盂鼎》等。《大盂鼎》,又称《盂鼎》。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,通篇结构谨严,部首的搭配都经过深思熟虑,其连接、挪让、错落、平衡、匀称、疏密、轻重、曲直、俯仰等都恰到好处。笔法和线条尤其令人赞叹。遒劲的笔力加上完美的布局,使全篇铭文深沉含蓄,凝练朴茂,浑厚圆润,饱满丰映,为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品之。
大盂鼎铭
昭王时期,金文书法进一步走向成熟,风姿各异,水平较高。代表作品有《令簋》、《作册令方彝》、《作册令方尊》和《召卣》等。《令簋》,昭王十六年时作,传192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。铭文记载昭王伐楚,可以与史书记载相印证。布局随意,点画遒劲,书写自然,结体不拘一格,天真烂漫,大方得体,自然和谐。
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,西周早期的金文书法仍未完全摆脱商代金文的影响,其总的风格是雄强浑厚,凝重古朴。这种风格是和西周早期的文化环境相适应的。《诗经》中创作于西周前期的《周颂》诸诗也同样凝重古朴,甚至艰深晦涩。前人论三代之文化,每谓古人尚质,实则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,一切都很原始,艺术自然更不能例外。
|
扫一扫
关注最新动态
全国免费服务热线
010-5725-8084